close
對於臺灣戲劇中很多悲苦人生的劇情,我是沒太多的耐心細看。雖然,這部戲中的阿母(方文琳飾演)演得很成功,但我仍是採跳躍式的方式在看這部戲。
劇中關於家庭問題或母親如何在艱困的環境下照顧子女,我不想多作探討,因為,前面的辛苦在結局仍是Happy Ending。所以,不需多加探討。但結局中關於陳家和(高盟傑)的安排倒是令人覺得有所驚豔。陳家和所畫的一小張圖在繪畫比賽中被視為抄襲,但在家人的信任與協助下,將他的畫拼出一張賣水果的阿母畫像,讓人發現他的想像力和構圖能力非同一般。其實,這段劇情我個人覺得有不合理之處:
1. 此張畫並未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完成,對於在限定時間內和指定場所完成畫作的其他參賽者並不公平。
2. 繪畫比賽的結果是由旁觀者決定,評審是順應民情決定陳家和為第一名。
但這是最後一集,要有溫馨、勵志的效果,所以,只能忽略這不合理之處?看看它想帶給人們哪些寓意?當陳家和的家人和母親都看不懂他的畫,詢問他時,陳家和只是努力在畫畫,家人們只好依自己的猜測將每一張小圖以拼圖的方式拼出全圖,最後當母親和婉華(孫淑媚)站在高處時才看出這副圖畫的真正內容。這是帶給人們的第一個省思:當人們都不相信你時,自己是否能夠相信自己,並且執著的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?當繪畫比賽的主任以一小張圖認定陳家和抄襲時,卻在看到拼圖結果時無法有所質疑時,是否也在提醒人們,日常所見所批評的究竟是圖的一角還是全貌?我們又是如何判定自己所見是全貌還是帶有偏見看到的一角呢?~這是第二個省思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